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立足这一历史阶段,会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任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既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土木建筑类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转型升级,为土木建筑类高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校应抓住这次契机,主动谋划、积极应对,以卓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其核心在于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体现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动力依靠和初心本源。无论是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同体,还是围绕人民需求来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智慧化水平,真正让城市成为人民宜居宜业的理想空间,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土建类高校应站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自觉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推进有组织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出海”和产学研协同育人,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各领域全链条构建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等途径,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到实处,培养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城市建设复合型人才。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城市发展的“两个转向”,不仅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结构性变化。“五个转变”的重要原则,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形势变化,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学科专业布局。土建类高校应立足“两个转向”和“五个转变”,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需求更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紧扣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新任务,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需求,科学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前瞻性布局新兴学科方向,培育孵化土建类新型交叉领域与交叉学科,持续强化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推动学科专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以国家急需、行业紧缺、未来导向为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及时淘汰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重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目标任务,涵盖了创新生态、宜居环境、城市韧性、文脉传承、智慧治理等多个城市建设维度,集中反映了现代化城市的综合特质。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全面对标对表,在培养目标、方案、方式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升级和重构。土建类高校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模块化课程—真实项目案例—产业导师组”三维协同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从知识bwin官网基础构建到核心技术攻关的全流程贯通,推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力度,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重大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注重从行业企业吸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组织重大工程或者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进入高校参与人才培养。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实践应用场景等方式,重新构建系统化、动态化的知识体系,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项目牵引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注重学生系统观念培养,立足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传统的对规划设计施工能力的提升到对城市发展与建筑产业全链条的重视,提升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加强跨学科交叉课程建设,设置跨学科课程、前沿科技与创新思维以及人文社科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改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及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
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动力的内在要求,以高水平科研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向科技创新要动能。无论是贯彻落实好《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还是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以及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都需要科技的赋能和技术支撑。土建类高校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实施有组织科研,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起面向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科研支撑体系。要聚焦“六大建设”目标,立足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造、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围绕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全面支撑。要推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头部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于一体的大平台,推动形成一批支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成果。要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城市体检、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升级。要发挥好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作用,为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等领域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赋予我们土建类高校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科技支撑。正如在5月20日“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教育强国——土木建筑类大学行动宣言》中所说,土木建筑类高校将在践行“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勠力同心,展现大学之为,挺膺担当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携手推进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矢志不渝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携手构建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新形态,坚定不移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携手推动行业“四化”转型升级,胸怀天下推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携手为全球土木建筑高等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凝聚协同发展共识 共赴未来发展新赛道——第二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百企论坛举办
8月8日,第二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天下午,展会配套主活动——以“构建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绿色低碳生态圈”为主题的第二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百企论坛同馆举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等出席论坛。
齐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自古为洛汴宛交通要冲,见证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变迁。
为提升建筑节能管理水平、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北京市上线建筑能耗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建筑管理方填写的数据,平台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建筑的能效等级,帮助建筑管理方了解能耗情况,为后续的绿色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合肥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公开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所指物业服务公开,包括物业服务事项、物业服务收费、公共收益、办事时效承诺等信息的公开(以下简称“三公开一承诺”)。
环卫工人老赵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所负责的每个街道排水口都了如指掌。风卷着雨珠砸在他的雨衣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他却像没听见似的,专注地盯着那方铁箅子。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秉持高标准与严监管原则,多管齐下,稳步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王飞:全力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率先实现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张勇:在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展现广东住建担当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朱长喜:发挥勘察设计引领作用 助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地方 上海:落实落细会议精神 深研细谋“十五五”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2024年全国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公报和2024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践 高起生: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 推动龙江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