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中央再度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并从顶层设计上指明了与新阶段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随着中央吹响新一轮城市建设的信号,各地也在主动“求解”。其中,近年来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青岛,便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变化,并表示将结合青岛实际完善思路举措。
城市建设,既要展现个性,也要寻找共性。同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与上海同样肩负多项国家战略,也一同获中央财政支持、跻身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还曾一同共享“上青天”的美誉,青岛总能从上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这对于志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来说,至关重要。
8月15日,由民建上海市委创意产业委员会、天空之橙&盛视天橙主办的「城市美学与存量更新创新论坛」在上海天空之橙城市美学设计创新中心成功举行。作为活动主办方,成立16年来始终坚持推动城市美学落地、促进存量空间更新的天空之橙,也通过这样一场围绕“存量空间的更新美学”展开研讨的行业盛会,以精彩的观点碰撞,进一步诠释人民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上海经验,赋能青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当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透过本次活动发起人、总策划,民建上海市委创意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盛视天橙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嵩对于出“海”主题的分享,亦为青沪联动打开了全新的空间。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站在“十四五”冲刺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这场定调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最高规格会议,重要性不言而喻。
诚然,城市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承载。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至关重要。
会上围绕新一轮城市发展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提法系首次出现。那么,当城市转入存量发展阶段,该如何以“提质增效”的思路建好“现代化人民城市”?
从中央层面的部署来看,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城市更新”——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此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陆续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城市发展重要议题。从实践看,各地也各展所长,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例如上海将城市更新对象由原先旧区改造、 工业用地转型等类型扩大到全市建成区范围;广州、成都等地推进在地化改造;青岛则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低效用地开发建设等视作城市更新建设的重点。
如果说,之前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加分项,那么,在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7%、城市坚持内涵式发展的语境下,城市更新已经被按下了快进键,成为城市的必选项。
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对“现代化人民城市”给出的定义——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六个关键词,既系统建构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亦是对新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工作的精准点题。
这其中,“美丽”二字尤为吸睛,因为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对象”和“情感载体”。随着“美丽”二字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意味着美学已从城市建设的点缀,上升为事关城市品质、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点睛之笔。
然而,将城市美学的思维融入城市更新建设的进程之中并不容易,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指出的,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城市“物质上的质量”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
因此,一座真正尊重人和受人尊重的城市,更应该呵护市民发现美、享受美的权利,而“美”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之一。
日前,在上海天空之橙城市美学设计创新中心举行的城市美学与存量更新创新论坛,就把美学理念置于城市发展的高度,以大城视角,关注美、凝视美、探讨美,其意图很明确,就是以文化为雕刻刀,重塑城之美,让美学赋能城市存量更新提质增效。
当城市发展超越饮食起居、市井人间的阶段,迈上内涵式发展的进阶之路,对美学的倚重就成为城市内生的一种文化自觉,在城市里发现美、孕育美、创造美,也成为有志之“城”的交集与共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现场,各路专家学者聚焦城市美学实践,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以探索城市美学发展新路径,为推动城市在存量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美学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在论坛上指出,“城市美学是融合文化记忆、空间秩序、生态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综合体系。”在他看来,城市美学不仅关乎建筑立面是否协调、街道景观是否宜人,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城市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气质,而存量更新,则是在既有城市肌理中进行的“微创手术”——在不破坏城市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功能置换、空间重构与环境提升,激活沉睡的城市资源,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周汉民表示,在这一转型浪潮中,上海正处于前沿,其城市美学与存量更新实践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核心,通过系统性规划、精细化治理与创新性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样本”。这一点,透过本次论坛负责人陈嵩带来的主题分享《未来城市,与年轻人同行!》中,也有所呈现。
美学是城市最耀眼的“金名片”,也是城市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的核心抓手之一,未来城市发展需要通过塑造自身美学特征,来回应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美的需求。对此,陈嵩提出“空间设计美学、商管运营美学、短视频美学”三大理念,倡导“把电影脚本画进老城区的改造蓝图,让空间长出叙事性”,并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更新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但很多项目建得漂亮却没人用,问题就出在设计与运营的脱节。
空间是城市吸引力的第一现场,好的空间设计是让城市从“能走”到“想留”的魔法,这就需要在城市美学理念植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尺度。相较于传统设计院,天空之橙自创立之初便带着运营思维做设计,通过采用“EPC+O”模式,让设计为运营服务,让空间能生长、会呼吸。
在上海,空间设计美学早已融入城市更新实践之中。鸿寿坊的更新改造便提出了“精致烟火气”的定位,把传统的马路菜场、小食店,改换成品质小超市、露天奶茶烧烤,设计赋予精致美好的环境。此外,原属于生活性的小街道,也在更新中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空间场景,让散步、聊天甚至遛狗都变得更加有趣,让传统记忆再次焕发生机。
诚然,真正打动人心的城市更新,从来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是通过让空间与人产生事件和互动,使存量的低效空间,变成有温度、有故事的体验地,如此也将切实增强人对于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好的商管美学,则是商业综合体进化为城市艺术生命体的核心基因。在陈嵩看来,好的商管运营是把冰冷建筑变成有生活温度的内容策展。
在上海,Gentle Monster淮海路旗舰店通过“巨人展”的概念,彻底颠覆了传统零售空间的设计模式,其店铺设计以一个巨型机器人的叙事为主线,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沉浸式艺术装置,每个空间都通过夸张的尺度、奇特的材料和戏剧性的灯光,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项目精准把握年轻人追求新奇、注重分享的消费心理,通过创造极具话题性的空间场景,成功地将门店转化为网红打卡地和社交货币。这种将零售空间文化化、艺术化、体验化的创新模式,代表了商业空间更新的新方向。
在国家提出扩内需的背景下,通过商管运营美学重塑城市商业基因,不仅能带动城市商业能级提升,也会进一步提振消费,亦是对“美,就是生产力”的精准点题。
此外,针对短视频美学,陈嵩创新性地提出了“参观经济+分享经济”双轮模式,让改造后的空间本身就值得打卡,而天橙学院则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资管培训,借助短视频传播美学理念。
透过上述例子不难发现,作为城市更新的“模范生”,上海早已将美学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方方面面,这是一座人民城市,应有的视野与大局观。
更进一步来说,“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决定了,上海自身发展全面起势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地发挥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更多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论坛上,作为青岛主城区的城阳区,也带来了精彩的城市推介。
近年来,城阳区有序实施片区更新工作,在去年印发的《城阳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35年)》中,城阳区聚焦“城市结构重塑、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活力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承载力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具体任务,提出全力推进存量空间提质增效,这也与此次论坛聚焦的“存量更新”主题不谋而合。
城阳区所关注的“存量空间提质增效”,同样也是青岛市接下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个侧重点。
这意味着,上海的实践经验,可以为青岛市接下来推进城市更新,带来诸多借鉴。
眼下,当“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成为全国城市发展大势所趋,对上海这样自然和土地空间资源优势并不突出、又率先从大规模建设迈向更新改造的超大城市而言,更需做好“内涵式发展”的大文章。
上海也意识到了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在去年年初召开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上,就已明确要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空间承载力,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
不可否认,开埠百余年,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奠定了上海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气质,而上海之所以每一次探路都能不负众望,离不开这座城市“勇于担事”城市精神的托举。
围绕城市更新,上海的尝试早已进入“深水区”。日前,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据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王桢介绍,上海接下来将制定《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6—2028年)》,在2025年全力完成第一轮三年行动方案任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的重点任务和更新项目,其中便包括加快推动商业商务提升活力、推动“一江一河一带”功能融合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商业运营空间的优化提升,还是城市空间设计的精雕细琢,均与城市美学息息相关,这也表明上海正通过城市审美的全面提升,将城市的存量资源转化为更大的发展增量。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如果一座城市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弹性,有足够可供未来自由生长的部分,那么这座城市一定会不断迸发出新的可能性。
文化兴市,艺术建城,当城市发展步入“美学时代”,如何提升城市审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关注度,从而汇聚起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各个城市面临的新课题。
对此,上海给出的解题思路是,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抓手,将青年人才推向城市更新的“C位”,依托于新生力量,实现城市美学与存量更新的深度融合。去年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也曾提出,要通过强化高校资源链接,助力上海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
“更新”的城市,需要更“新”的力量。在上海,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正以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城市更新的热潮之中。在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作为德国倍高洋行在上海遗留下来的珍稀德式风格花园洋房,修缮一新的“音乐城堡”现已成为学校里的网红打卡地,这栋百年建筑华丽归来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团队——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青年保护团队;在虹口区,来自城建、金融等领域的青年骨干正深度参与北外滩规划建设,通过聚焦多伦路、大柏树、音乐谷、“煤气包”、下海庙等区域的片区更新,以“破冰智慧”破解城市更新难题,以青春笔触擘画人民城市的生动图景……
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行而能致远。于青岛而言,学习上海的开放风气,借鉴上海的改革经验,其本质仍然是青岛对一次次时代机遇的把握,而当时代不断推动着青岛向上海靠近、与上海贴近,青岛也将在学习与借鉴中,进一步握紧城市飞跃的时代机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眼下,青岛同样提出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高质量发展积蓄青年力量。在此过程中,青岛不妨学习借鉴上海在城市更新方面对于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创新性使用,既能更大程度发挥青年人才的价值,也能切实增强青年人才对于城市的吸附力,在为城市发展带来实实在在利好的同时,助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毕竟,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也是青年的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为青年。
值得期待的是,作为一家来自上海的企业,始终秉持着“未来城市,与年轻人同行”理念的天空之橙,在论坛上正式启动了“百城赋能计划”,接下来其也将在青岛有所布局。
从天空之橙此前在淄博、青岛、日照等地的布局来看,无论是在对建筑的修复中,还是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抑或是在对美学的创造中,这家深度融入上海城市更新前沿思维的企业,更加懂得这座城的过去,更加憧憬这座城的未来,也更加理解“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的深刻内涵。bwin官网